據云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部分試題   封建王朝氣數將盡 各國來犯 題目不是想著”聯夷制xx”之弦外之音, 便是如何爭一口氣.


第一場,史論: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古代沒有wi-fi, google, 入貢院的舉子必須熟知掌故史實,再寫申論題. 寫錯挖補不能太過,館閣體得黑大光圓, 號舍窄小, 青溷極污,  身體要好,腦力清楚. 


**註: 中國戰國初期人申不害,春秋中晚期人商鞅,


**註:北宋末年和方興的大金國聯合滅遼,被識破國力,道君皇帝趙佶退位予子,欽宗即位,兩年內北宋國破.後來南宋末期重蹈北宋覆轍,再次聯合漠南的黃金血胤滅金,本段故事寫在射雕英雄傳中,托雷和華箏初次南下,遭南宋冷落;而完顏康/楊康接受高規格接待,國際情勢逆轉之後,待遇隨之更動.


這題簡單. 只看房師中不中意.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註:御一所後日本大盛,國際戰爭每十年一勝1894-1904-1914(清帝遜位於1912年),而埃及反是之.


**註:1892年排華定案.本已嚴刻的船隻噸位和人力輸入比例完全棄置禁止,直至二戰中美同盟才廢立不平等法案與條約.


這題亦是中間題. 切合清末時勢 


第三場,《四書》《五經》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八股太難,未經長年磨練,起承轉合難.


入選各省有配額制, 今中國華中地區應試人數多, 就算三年一試,能中個二甲同進士出身就強了.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亦好,孽海花小說中諷新翰林除四書五經外不識各朝名人.應該屬於少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祥天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