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我爸爸與長輩合影.
估約是這十年間開始的.老年人深怕小輩忘記他們.我的父親偶爾會提到他幼年之事.
小時候他的外曾祖母怎麼疼愛他,裹著小腳仍褓抱提攜,儘管祖母不愛,至少祖母的母親帶他走進走出,現寶似的.父親說她是前清秀才的女兒,秀才公是宜蘭頭城人.極好詩且能詩.名諱逢時.
就我所知家庭三代內不過識得幾個字,唸白字,寫錯字所在多有.何況裹小腳的婦人抱孩子,重心不穩栽了該怎麼辦?或許是父親暮年勾起的丁點童年回憶,六十年前事,彷彿傳說慢慢美化了.我不忍心糾錯誤, 喔 , 秀才呂逢時,頭城人, 淡淡地附和.其實很怕半路亂認祖宗.有一門近親姓呂,呂逢時,我猜大概是這樣寫.
一日,我正看鄉土採訪節目,父親又重提老話,叨叨和節目同步一樣,我惱極了回嘴:"倒底說呂還是李,我從沒聽過我們有親戚姓李的!". 他急切回答:"木子李,李家的女兒嫁到呂家去,生了個女孩,後來過繼改姓,沒男丁,再招贅.所以整個龐大的堂房兄弟有李呂四姓.妳爺爺往生時,有人從宜蘭過來拈香弔唁." 我的爺爺享壽八十四,認得他的人,年紀也不會相差太多,那時一桌長者,小輩全不認得,拘謹地見過禮,過了三代,便不親近.
我查了一下,地方誌上果有李逢時其人,清咸豐年間(A.D.1850-1861),漢文詩作一百多首.讀前人之作,懷古,讀書,家國之感在時代演變下,心境不同,共鳴少但食物與賞景兩類離今日未差,而且喻物幽默.如
蟹醬
籪橫秋水幾時撈,
玉杵槌成一品膏。
黃白尖團渾莫辨,
樽前風味領尤豪。
皮蛋
尋常鴨卵製偏奇,
食品新傳合品題。
不是霜刀探破殼,
分明認得一丸泥。
這人大概是個玩家,光破題知遊的就有:<與黃杏衫閒步偶見人家一丈紅盛開一蕊之中紅白參半留題絕句以贈之>,<暮春與同人遊棲雲別墅>,<郊行>,<戊午人日遊春留飲人家>,吃吃喝喝,再寫一首.另有他處詠景,三貂,玉山,暖暖,平溪,都不在頭城,三貂嶺一首,如今還能想到北迴鐵路線一分為二,兩j座黑漆漆山洞引人們前往不同地方,出了暗天,出來是後山花蓮,一方則是三貂嶺.百五十前,後山很遙遠.是漢人的化外之地.
放歌行意境遠大, 兼有莊子<逍遙遊>以及<齊物論>之豁達.
放歌行
鴻鵠辭藩燕,
遠從太虛游。
一舉千萬里,
弋者何所求。
世人心不曠,
牢籠時自投。
當其身富貴,
顧盼何優遊。
青門種瓜人,
舊日東陵侯。
何如莊周蝶,
是蝶不是周。
萬物與俱化,
禍福門無由。
平均一代三十年,1860年以下數五代說得過(秀才--"高祖母--曾祖母--爺爺--父親--我" )1860+30 x 5=2010年, 真有這位祖先的的話,秀才爺女兒的直系後代不姓呂也不姓李,我們已是半文盲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