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名之人>> 的作者 Jhumpa Lahiri


 


   轉載自 4月7日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40700002+110513+20080407+news,00.html


 


台灣讀者看印度 缺亞洲視野


丁文玲/台北報導  (20080407)



    

   台灣讀者對於印度文學以及背後蘊含的印度文化其實疏離而陌生,台灣出版社引進印度小說的取決主要也就是跟著英美的暢銷排行榜、文學獎走,幾部在台灣較為暢銷的印度小說,也是因為英美的重視以及新聞議題的引導才受到注意。 像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可說是印裔小說家在台知名度最高者,主要自然是因為諾獎光環的加持。而拉希莉的《同名之人》則是因為作者獲普立茲獎、魯希迪的《午夜之子》也是因為布克獎,才獲得台灣讀者的注意。

 不過,最近最紅的應該是由印度現任駐南非外交官員史瓦盧普(Vikas Swarup)的小說《Q&A》,是印度小說中較具大眾文學口味的暢銷作品。在這書中主角或背景雖然是印度孟買,但情節強調推理、解謎、犯罪與社會寫實,看不出印度味道,也許就是因此吸引讀者青睞,在英美與台灣都相當暢銷。甚至連電影《猜火車》的導演丹尼.鮑伊也喜愛,計畫將這本書改拍成電影。 文學評論早南方朔認為,台灣讀者對印度文學的認識多半來自英美,缺乏亞洲視野,十分可惜。「即使有些作家在台灣暢銷,我們也很少讀出他們作品裡豐富繁複、充滿層次的文化元素。」 南方朔說,例如魯西迪的作品,台灣讀者多半只注意到引發新聞事件的《魔鬼詩篇》,沒有細讀《午夜之子》等作品,是頗大的損失。他建議大家不妨暫時拋開西方世界的觀點,用同屬亞洲文化圈的角度,重讀這些作家的作品,會有令人驚喜的收穫。

 


 


跟經濟跑 歐美文壇再掀印度熱


轉載自4月7日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artnews/0,3409,112008040700001+110513+20080407+news,00.html


       印度文學向來是國際文壇的另類主流。印裔作家以英文寫作早有傳統,從《魔鬼詩篇》的魯西迪,到「印度三部曲」的奈波爾,都呈現了不同時代的面貌。這兩年來,由於印度經濟的崛起,歐美文壇再度興起一陣印度文學熱。 目前受到熱烈討論的是兩部印度裔女作家的新書。一是印裔美籍女作家、四十一歲的普立茲獎得主拉希莉(Jhumpa Lahiri),繼《醫生的翻譯員》(臺灣天培出版)、《同名之人》後,出版的新書《無法適應的地球》。 拉希莉出生於英國倫敦,在美國羅德島長大。她的作品大都是描寫印度西孟加拉邦在美國的移民面對的文化隔閡,以及下一代的迷惘。



      另一則是五十二歲的印裔美籍女作家蒂娃卡魯妮(Chitra Banerjee Divakaruni),出版的《幻影之宮》。蒂娃卡魯妮在印度加爾各答出生成長,完成高等教育才移民美國。她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洛杉磯時報年度書獎。她在《幻影之宮》卻捨棄了她向來擅長探討印度移民文化的題材,《幻影之宮》以女性觀點重敘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內容,手法堪稱印度魔幻小說。 事實上,印度這個因為被殖民統治百年,而被動、被迫的具備了強勢語言英文的亞洲國家,數十年來早已出現過不少在歐美文壇矚目的明星作家。

 從奈波爾到魯西迪 都是明星作家

     像是寫出《幽黯國度》等「印度三部曲」、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奈波爾,屢被諾貝爾文學獎列入決選的納拉揚(R.K.Narayan),以及《魔鬼詩篇》作者魯希迪、《微物之神》女作家洛伊(Arundhati Roy)、以《合適的男孩》等書走紅並曾獲英國文學大獎史密斯獎的兒童文學家暨詩人賽斯(Vikram Seth)、以《繼承失落的人》打敗文壇大家、號稱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得主德賽(Kiran Desai),都是印裔英語作家。 這些作家絕大多數以印裔移民在海外生活的隔閡,以及心理的疏離絕望為主。但是近年來像是《幻影之宮》的推出,則見到印裔作家開始關於血脈的自省,及主體性的展現。

 打進英文書市場或回歸血脈自省

     近來印度熱再起,也出現了另一波新的趨勢,不少印裔作家努力打進英文書的市場,宣稱他們的創作沒有過去那些印裔作家筆下談論移民的沉重包袱,真正能夠展現印度社會的活力,這類型的書寫形成了別開生面的風潮。 例如出生於新德里、往返於孟買和美國加州的錢德勒(Vikram Chandra),以描寫印度黑幫的社會犯罪小說《神聖遊戲》,在英美相當走紅。而阿媽級的女作家紹哈德(Shobhaa De),則以刻畫寶萊塢女星被黑社會包養的小說《繁星之夜》在歐美聞名。

     成大外文系副教授林明澤表示,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西方印裔移民作家以及仍生活在印度的作家,他們在寫作上的差異將越來越顯著。各種背景的創作者,會嘗試不同路數的改變和實驗,即使描寫的都是印度這片土地或人文,也有不同的手法,「這就是後殖民文學的精采之處,朝向多元方向發展。」


 











 印裔英文寫作 漸轉向母語


轉載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artnews/0,3457,112008040700003+110513+20080407+news,00.html



    丁文玲/台北報導  (20080407) 


     除了泰戈爾以母語孟加拉語寫作、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廣泛翻譯成英文之外,再沒有任何以印度母語寫作的印裔作家有這樣特殊的際遇。印度文學能夠在英美市場成風潮,主要當然是因為過去的殖民歷史,至今仍有大量人口使用英語,許多作家仍以英文寫作,英美文壇對他們的興趣才會持續。

     但這些被稱為「用英文寫作的印裔」(Indian Writing In English)作家們,是否能完全代表現代印度文學的面貌? 隨著長達半世紀的獨立歷史,以及經濟與民族意識的復甦,印度某些作家積極提倡不要再沉溺於被殖民或移民異鄉的悲情,應該去挖掘印度的歷史和傳統,從中尋找靈感,甚至改用印度的地方語言創作,翻轉過去依附西方價值的書寫。


     除了在美國的蒂娃卡魯妮,有意識的藉由新作《幻影之宮》,嘗試建立印度書寫的新價值之外,一月底在印度舉行的齋浦爾文學節( Jaipur Literature Festival),許多印度的青壯作家跳出來呼籲年輕人應盡可能回歸母語寫作。 印度除了英文之外,有超過廿種官方語言。據印度出版協會的統計,每年約七萬本新書中,超過三分一是英語作品。最近幾年為吸引更多讀者,甚至連印度當地的作家改用英文寫作,引發印度多種語言的文學傳統滅絕的威脅。 現居德里的印裔小說家戈卡萊(Namita Gokhale)就表示,某些印度文學擁有的深厚傳統與內涵,必須以母語傳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祥天女 的頭像
    吉祥天女

    印度電影 Movie kya hai ?

    吉祥天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