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0年代臺灣志文出版<<印度現代小說選>>(1986初版), 去蕪擇菁各邦母語文學.譯者輯選十四則,譯文盡量配合經典中國佛學詞彙.括弧內為作者名:


孟加語


   喀布爾人 (Ranbindranath Tagore) 自一九九一年以來, 我讀了不下二十遍. 志文出版社發行<<泰戈爾短篇小說集>>(1971年初版)時再度借屍還魂,更名<小販>


   四海為家(Ranbindranath Tagore) 


   習慣使然(Santosh Kumar Ghosh)  


   淥水滔滔盡海處(Premendra Mitra)


   宴堂(Tarashankar Banerjee). 此作先譯英語 The Hall of  Entertainmnet, 迨薩雅吉雷改編為電影, 更名為 The Music Room. 文本講述的末落王孫最後的繁華.強撐門風宴客. 譯名宴堂太注重吃喝, 失去古昔大家欣賞的逸趣, 改為音樂廳又少了點自家風雅. ”堂會”可能近似些.


     史前(Manik Nandyopadyay)


    候車室(Subodh Ghossh)


 興地語


     瑪哈陵縮影 (Rajenedra Yadav)


     離情淚(女姓短篇小說作家Sunita)


     壽衣(Prem Chand.這本印度小說選中最詼諧戲謔的作品.)


 英語


     羅理路  (R.K.Narayan以英文寫作, 為外國學界所熟悉的印度現代小說家.如”Guide”搬上銀幕)


     羯磨(Khushwant Singh).羯磨破題就是”業報”.


  烏爾都語:


     吉祥爺寶劍(Khwaja Ahmad Abbas.家學淵源.烏爾都詩人Hali即是他尊爺), 如果英國的黛絲姑娘沒手刃浪蕩子Eric的話,餘生大概就像吉祥爺寶劍描述那樣了.


   氣味(Saadat Hasan Manto)


二十餘年過去,上列的”現代小說家”大多已輪迴下世. 當代印度文學正興起,轉貼中國時報簡述的”印度當代小說家”


轉載 中國時報  2008.11.24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Book/0,3427,112008112400305+11051303+20081124+news,00.html












當世界被抹平 印度小說 又燙、又擠
林欣誼(本報記者)/專題報導  (20081124)


       在族裔文學全球發燙的時代,當今的印度文學,不論題材或寫作風格,都展現了多元的面貌,已難再用「後殖民」框架來論述!

     過去多年來,印度以超高的經濟成長率崛起為超級新興市場,躋身「金磚四國」之一。在閃耀的商機底下,印度同時也是擁有11億3000萬人口、20幾種方言與強烈宗教信仰的文明古國,更是西方人趨之若鶩的神祕靈修國度。

     在繽紛的印度文化中,近百年的英國殖民統治又為此地添上一筆鮮明的色彩。目前印度國內英文出版品約佔三分之一,知識菁英多能使用英文,英文也成了他們連結英美的一條捷徑。大量進入西方學院裡的印度學者,成為帶動起「後殖民理論」的一大勢力;以英文寫作在西方竄起的印度作家更不在少數,今年10月剛揭曉的英國「曼布克獎」,就第4度頒給了印度作家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

     ■台灣書市 吹起印度風

     在商場與文壇都吹起「印度熱」時,台灣書市也恭逢其盛,近兩個月尤其密集出版了多部印度作品。

     如《據說,我曾經是人類》(漫遊者)以印度波帕爾工廠毒氣外洩為引子,藉由一個因災變而成長畸形的「頑童」之口,用生猛、褻瀆又挑釁的語言,表達出對美國資本企業和當地官僚體系的辛辣批判。作者英德拉.辛哈是典型移居英國的印裔知識分子,他將運動抗爭精神融入文學,並實際投入募款、籌措醫療資源等活動,與以《微物之神》(天下遠見)獲布克獎、後投入水庫工程抗爭的阿蘭達蒂.洛伊一樣,都展現了強烈的左派社會關懷。

     曾以《繼承失落的人》(遠流)奪得曼布克獎的姬蘭.德賽,處女作《芭樂園的喧鬧》(馥林)則以幽默、嘲諷的筆調,刻畫印度小鎮中一個狂亂胡鬧的故事,呈現出奇幻寓言色彩。

     依真實經歷寫成的《項塔蘭》(野人),是澳洲「紳士大盜」葛雷哥里.羅伯茲的自傳式小說。他以炫麗的筆調,回顧流亡孟買8年的黑幫歲月;他是第一個住進貧民窟的白人,與當地遊民、妓女、毒販為伍,最後成為拎著一只急救箱的無執照免費醫生。在羅伯茲筆下,集邪惡與天真於一身的孟買也成了他的精神救贖之地。

     出生於保加利亞、現定居南非的伊利亞.托亞諾,則循著19世紀英國探險家理查.法蘭西斯.柏頓的遊歷路線,走訪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地,寫成冒險傳記小說《世界搜藏家》(商周)。

     然而,這幾本「以印度之名」的小說,並不能用「印度文學」一以概之。辛哈與德賽都是用英文書寫的印裔作家,只能算印度文學的其中一支;羅伯茲與托亞諾更非印度人,只是「以印度為題材」寫作。正因為這幾位作者的身世各異,不論在題材或寫作風格上都展現了多元的面貌,所以我們不必再用過去快成老掉牙的「後殖民」框架來論述,也無法用簡單的共通點將其一網打盡。

     ■奈波爾、魯西迪 打前鋒

     作家何致和提醒,如羅伯茲、托亞諾這些孺慕印度的西方作者,筆下的印度還是被觀看與被描述的,但他肯定地說,如今能有西方作家投入書寫印度,不能忽略前一波印裔作家在西方文壇的努力,「他們雖只是印度文學的一支,卻是聲音最大的一支,至少他們的聲音全世界都聽見了。」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以《幽黯國度》(馬可孛羅)等「印度三部曲」聞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以及寫出《魔鬼詩篇》(雅言)、《午夜之子》(台灣商務)等名作的魯西迪。

     奈波爾擁有印度血統、出生於千里達,魯西迪則出生於印度孟買的回教家庭;同樣身為移居英國的知識分子,文化衝擊與身分認同成了他們宿命般的追尋,對帝國主義的控訴、糾葛的殖民歷史、東西方的文化矛盾等主題,在他們作品中表露無遺。

     然而,比起這兩位享譽世界文壇的前輩,之後的印裔作家如阿蘭達蒂.洛伊、寫作《同名之人》(天培)的鍾芭.拉希莉,與連續打破最年輕曼布克獎得主記錄的姬蘭.德賽與亞拉文.雅迪嘉等等,都已不再背負沉重的歷史包袱。

     他們或許也碰觸過去的殖民傷痕,但視野更加寬廣,而把重心放在當今的印度現實,關注種族、階級、性別等社會議題。譬如《據說,我曾經是人類》雖也飽含控訴,卻以特殊的「偽口述歷史」的敘事,與融合英文、法文及當地方言的語言,建立獨樹一格的書寫策略。

     但何致和指出,這些身處西方的印裔作者,為了餵哺廣大的西方讀者,仍難免呈現較既定的文化形象,「比如現在印度大多不用木柴而用電爐火化屍體,但在他們筆下,恆河邊柴煙冉冉、燃燒屍體的景象,絕對是一個無法磨滅的印度印象。」

     ■「族裔」文學 全球發燙

     師大英語系助理教授陳春燕則表示,在所謂「世界被抹平」的全球化時代,「族裔」文學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顯熱門,因此,英美文壇的印度熱並非現在才開始,未來也還會持續下去。

     雖然我們很容易警醒地將這種熱潮,解釋為英美主流對少數文化的「收編」,但若放開這種既定的偏見,這些作品都可視為「全球化」的延伸。陳春燕認為:「過去後殖民理論往往聚焦於殖民歷史的影響,或將殖民與被殖民之間的關係簡化成霸權與受害者。事實上,過去的帝國主義同時造成了世界文化的流動,也在文學上造就了一種全球性。」

     一名出生澳洲的亡命之徒在走遍世界天涯後,落腳在印度孟買,寫下《項塔蘭》這部綺麗的印度之書;或是一個對印度擁有無比詳盡知識的西方人,回過頭以19世紀西方冒險家的殖民地見聞為題寫下的《世界搜藏家》,都是這種「全球性」的展現。

     他們雖無印度血緣,對印度的描繪卻真實得驚人──令人窒息的擁擠、濃重難聞的氣味、充斥耳邊的喧囂或牽連龐大的黑社會運作,都彷彿近在眼前。暢銷多國的《項塔蘭》更刺激西方觀光客蜂湧進孟買,書中提到的利奧波德酒吧,已成書迷必去的朝聖地;作者羅伯茲定居孟買寫作之餘,也投入協助民間慈善團體的社會運動之路。

     或許,在全球化浪潮的沖刷下,包含華文在內的族裔書寫,都越來越有機會站上世界的高度,挑戰以歐美為主流的世界文學觀,也都將以繁花綻放的多元面貌,顛覆西方世界對各民族僵化的想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吉祥天女 的頭像
    吉祥天女

    印度電影 Movie kya hai ?

    吉祥天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