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論的場景
" Wisley向Jane 求婚 " 這場戲可能是從理性與感性的Edward Ferres 和<<傲慢與偏見>>William Darcy兩者合一推論而來. Edward Ferres應該是這位演員的樣子,而非Hugh Grant,後者太俊美,演口吃都像是小生害羞.天呀~~
Tom Lefroy(James McAvoy飾)和Jane Austen(Anne Hathaway飾) 討論 風氣之先的小說 "Tom Jones" .
不知選角指導以及化粧師怎做到的,這位演員和流傳的 Tom Lefroy鏤刻像肖似非常.至於Anne Hathaway扮演的珍奧斯汀, 符合史料上的[比當時的女子高些],遺物一綹淡棕髮以歲月褪色, 卻怎也不會是電影的黑色.
Becoming Jane(2007) & Jude(1997) 初戀成珍以及絕戀的一些改編問題 (有劇情,spoiler地雷)
從年初讀雜誌後,我開始盼望著Becoming Jane 和 Bright Star。這兩部影片可以歸類為傳紀電影,前者顧名思義是Jane Asuten,後者則以早逝的John Keats為主(得年僅26歲)。澳洲導演Jane Campion一向翻典駭俗,相對的籌拍時代/小說電影耗時費工, 沒想到浪漫派先峰John Keats 燦爛的創作火苗燒不滾導演的水磨工夫,反而是流傳六部完整小說,一百六十餘封書信的Jane Austen提前面世為Becoming Jane( imdb: August 10,2007上檔)
Becoming Jane的片名饒富意涵,意在推寫中的這位生活圈侷於南英格蘭的世紳女如何成為一位英國文學的閨閣小說家,由於Jane Austen的姊姊Cassandra有計劃地燒毀(I have to say“she intended to destroy the tone of Miss Jane Austen's mean sharpness)其妹書信,或許用意在於塑造Jane的完美圖像(pictures of perfectness), 作為初學者入門書,Becoming Jane的編導幾近去蕪存菁Jane Austen六本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緊扣著Jane Austen撰寫《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前後時期,也是就傲慢與偏見的前身,他們臆測Jane Austen 芳心初動的情人Tom Lefroy就是所有小說男主角原型,而Jane Austen何以成為Jane Austen更是得力交遊範圍有: Collins類 (PP)的神職人員、Henry Tilney型 (Northanger Abbey北怒僧院)的飽學之士、Edward Ferrers(SS)的拘謹人物。Jane Austen神采煥發的少女時期是奔放的Lydia(PP)與慧心的Lizzy(PP)綜合體;慧劍斬情絲則隱約有Elinor(SS)和Anne Elliot(Persuasion)兩者影子,毅然拒絕金錢婚姻又像是Fanny Price(MP)的翻版。
Jane Austen(d.1817)終其一生在喬治王朝,雖然被歸類為浪漫時期先行者。在她的筆下, 生活方式依舊屬於喬治王朝,她的成名期在攝政王治下,鄉紳的幾場舞會,幾段漫步,幾篇文章討論已經算是很開放,溫火細燉沒辦法在一百二十分鐘內烘焙重口味,電影改用現代觀點, Jane Austen顧盼飛揚,在很典型的Lizzy機警間又流露出不馴的口才,挑戰板球,目睹男性裸泳,再與表親Eliza赤裸裸討論情挑曖昧,Anne Hathaway的Jane Austen無寧是自信主見,動輒說「有愛未必婚姻,無愛更談不上婚姻…」, 「我將鬻文為生」,Jane Austen 更像是女性先鋒,類似二十世紀以來屢議累譽的美評,如果布爾喬亞不是很刺目的代名詞的話, Becoming Jane 極端中產階級,儘管Austen家經濟並不寬裕,自修教育,身邊攢小財,自我意識良好,這位二十歲的Jane Austen一路走來,承襲Tom Jones的風氣之先,無畏世俗眼光,倒像其人後期(1861運動)倡導的女子;很有趣的,電影安排Jane 和法律系學生Tom Lefroy不打不相識,他對友伴暗批她文章冗長乏力,她在舞會竊笑他愛爾蘭出身,情節明顯脫胎自《傲慢與偏見》的舞會私語,導火線繚燒至板球賽,Jane Austen 直接挑戰Tom Lefroy,用意證明本事。 這一場戲Anne Hathaway撇嘴不屑又惱恨牧師Warren畏縮, 索性一把奪下球棒, 用力一揮大勝,此時的音樂和表情實在很像Jude (1997)年時的Kate Winslet,這部Jude 的 Sue 和後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卑微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大相逕庭,但兩位女主角無不是以心為師,勇敢磊落,我就是我,流俗何謂。Kate Winslet很有中產階級的氣質,演Sue我行我素得稱職,據說 Becoming Jane曾經囑意於她,後來由年齡彷彿的Anne Hathaway奪得, 或許導演想表現的正是這種現今認可自主自我的特質,並非喬治王朝的婉懿。
Becoming Jane倘若真的用意塑造新潮流Jane (也就是今潮流),那麼電影緊扣男女主角情殤便失了分寸。中譯名初戀成真無涉原名,倒合於電影文本,故事先後是Tom Lefroy過訪Hampshire, 兩人由彼此的偏見(Tom Lefroy認為女性小說%^&*0!@#$%^&*) 與傲慢(Jane認為愛爾蘭只是鄉鄙人)逐漸墜入情網。可惜有人才沒錢財的Tom Lefroy極需妻子嫁粧,Jane Austen了解莊稼之艱辛,菽粟僅糊口,婉拒私奔(最羅曼史的一幕。到蘇格蘭鐵匠處嗎?)兩人在驛站分道揚鑣,Lefroy 最後迎娶富家女,Jane Austen不婚而終(1817)。以前時代,女子不婚確是一樁奇事,婚姻是她們的終極目標,未來人生的規劃。 Austen家中僅兩女,長女Austen小姐與 Fowle訂鴛盟,奈何天不假年,未婚夫擔任隨營牧師死於西印度群島, 二十四歲後Austen小姐便像為亡夫守望門寡一般,不是她不嫁,她曾想嫁,天意實為,她缺乏足夠嫁粧。後期可能沒有適合的對象。同理可證,像Jane Austen這樣終其一生專注於婚姻主題的小說家,六本小說皆大歡喜,男有份女有歸的人,只為了青春戀曲而將大好歲月齎志以歿,像個美麗的蒼白的亡魂在一行行草書文字間徘徊?既然電影捏造Mr.Wisley先生(一年收入兩千英磅,一英磅大概是今日的100美元,2000x100x33=NT. 6600000 ), 木納有餘的他仍強振作下跪求婚:「我將來的一切都會是妳的」,Jane Austen力主愛情至上,人雖好但非匹配;再者暗箭傷人的Reverend Warren也被淘汰出局, 可見 Jane Austen小姐是有選擇性的,對方不合於她的條件,她才單身,但電影將這些「捏造」的追求者全安排在Tom Lefroy情殤事件左近, 好像是說現實使得這對戀人分開,是以振奮她寫《第一印象》, 後來Jane Austen就抑鬱寡歡,即將過世的前幾年再偶遇昔日戀人便感慨萬千,因為Tom Lefroy將長女命名為Jane Lefroy。這樣從一而終的筆調,非常符合羅曼史,也像是通俗劇的貞女,難道不是一廂情願的婉約? Jane Austen的小說總是現實與理想合一,而且主角群總是有那麼一而再,再而三的機會, 正因為現實和理想大半背道而馳,她知道有錢的女人有擇偶的優勢,像小說《愛瑪》 Emma Woodhouse 和 Miss Bates的對比;年輕貌美的女子亦在此內,「少說要有七千英磅的嫁粧才能嫁到Sir Betram這樣的人家…(沒想到只有這些嫁粧)…人們都認為這門親事是攤對了。」(MP曼斯菲爾德莊園), Jane Austen美化了她那時代所達不到的境界—既要愛情也得兼顧麵包。 Becoming Jane電影文本在改編的時候,太強調初戀影響, 甚至左右她一生,反而不像電影一開始塑造的個性,也不像Jane Austen小說人物。Jane Austen 正傳可考的戀人 Tom Lefroy、 Samuel Blackall、Harris Bigi-Withers有三人,或許讀者可以大膽臆測,燒燬的書信中嵌了其他的男子名,Jane Austen機會應該不少,憑什麼只放在Lefroy身上呢?而Lefroy又為什麼被塑造失愛苦惱,婚後嚴謹不茍言笑的中年男子。正史上的Tom Lefroy攀登到頂級,成為愛爾蘭的首席法官(Lord Chief Justice),和名媛淑女結親,生下八名子女,活活潑潑過完一生呢。從Jane Austen二十歲情竇初開至最後一次毀婚(27歲),最後寫信給姪女安娜:「無愛的婚姻比什麼都差。」可以解釋她曾經允婚大莊園主Mr.Bigi-Withers又毀婚的部份理由,Lefroy事件畢竟是往事一件,Jane Austen還是有其它的戀情,小說的材料源源不絕來自身旁,而不是一位Lefroy就「初戀成珍」了!
不過電影穿插得當,Austen家中有位智能障礙者George Austen, 居然沒漏過他,雖僅兩瞥—開場逗留的大孩童,Jane Austen探望貧者時替她籃子,編劇可能是位拜珍信徒。其他幾段還是非常新穎又逼真的,
Jane Austen憎惡Warren中傷情敵,痛惡卑劣的求婚方式,她大叫:「Hampshire的女人都到哪去了?」(頗現代的口吻。現實生活應該不可能)
Mrs. Austen知道Jane婉拒Wisley, 反應一如Mrs. Bennet罵Lizzy Bennet,結果母女兩人大吵一架:
Mrs. Austen: Mr.Wisley可以提供妳所要的一切。愛情重要,食物也很重要。
Jane : 我才不要為了金錢嫁給我不愛的人,我要像妳一樣選擇所愛
Mrs。 Austen: 所以我現在才在種馬鈴薯
Jane 氣得轉身便走。
Mrs. Austen問: 妳作什麼?
Jane:(提飼料)我要去餵豬啦!
這段劇情,加上森林中一場戲,值得觀眾一日看兩回。森林中,Jane和Lefroy惡吵卻必須每回嘴一次就得行禮如儀一次,越氣越罵,越罵越氣,再假笑頷首。驛站中Jane 瞭解Tom是他貧困家人的唯一經濟來源,不願拖累他的大好前程, Jane Austen下了決心,扭頭便走, 主角二人Anne Hathaway&James McAvoy火力十足。Anne Hathaway實在太俏皮可喜,甚至太稚嫩,當那位後來譏誚百出且幽默銳利的小說家Jane Austen則不足。興許是Becoming Jane前身所該具備的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