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伯爵回望女兒Beatrice( 14歲的Julie Delpy飾. 劇中一場她身穿男性裝束,藍白相間,縱身上馬, 一頭深金髮飛揚在風中. 每個特寫都好. 十四歲就出落得這般出塵.二十年間大概只有身高變化.
Voyager玻璃玫瑰海外版海報.
台灣版Voyager海報與小說譯本封面同款.
Voyager原著Homo Faber.摘自www.amazon.com
Julie Delpy
茱莉蝶兒Julie Delpy懾人的美, 打從她十四歲挑大粱的法國影片<<孽海親情>>就讓人驚豔失魂. 我記得走在街上瞥見Julie Delpy二十歲復出之作<<玻璃玫瑰>>的海報, 恨不得立刻翹補習,趕著去電影院朝聖. 想必是她那雙清澄的大眼讓德國名導,美國劇作家山姆謝普甘居配角,讓一位作品不多的法國女星代表電影, 海報有時彰顯整部電影挹注的成本, 也要冒些險, Julie Delpy一下子要扛世界票房.
電影果不負眾望, 青春期蟄伏, 再闖江湖的少女明星變成女演員,儘管世界影壇更關注她的美,那是電影用一大爿一大爿希臘古殿斷垣以及荒煙蔓草塑造出的悲劇離塵, 不過覆誦她十四歲的成名作, 那位禁錮於中古封邑家暴和亂倫的女兒到了現代卻是不經意的懈逅生父, 以前的鬱鬱的蒼白轉變成迷惘失落(她皮膚白得嚇人).但眼神已揉雜了人間的氣息和無奈, 靈性依舊,魂魄卻飄浮到不知名的時空去了. 我不知道女主角倒底是自裁或意外身故,小說看了兩遍仍無解, 巴不得她就此死去也好.她是不該成長變化的,像那位劇中的Elizabeth, 不要瞭解太多,反而幸福.
再後來就是一連串的古裝片,動作片, 喜劇片,她是達太安的康斯坦絲, 是殺手,是狼人, 後者批判德國新納粹主義, 可是再更早之前,她也演過二戰的逃難猶太人, 惡狠狠得吃乾抹淨女飼主,為男子拈酸吃醋. 彷彿她一直在同一個領域重顯身手,一下子從小媳婦仰視周遭,一下子任動物本能驅策. 歲月悠悠過,她出脫得更精緻細膩繁華, 十四歲是小女兒的浪漫孺慕, 嘆逢異變, 十年後的<<愛在黎明破曉時>>順理成了浪漫經典, 其實電影規模很低的呦,似是獨立製片,男女主角活脫表現他們所處身份的思想, 兩人漫遊天涯, 持續的走過每條小街道,不絕地對話對話, 不竭的期許和壯麗的青春, 然後詰難得高來高去, 不禁懷疑是不是每個法國人都這麼早慧機鋒,磊落大方又低調得無聲無息, 讓人秉氣凝神那些流波曖昧, 最後月臺生離竟比死別催淚, 隨著電影放映工作人員表到最末發行公司字樣,觀眾才確定不會像對白那樣依依不捨說:"永遠不見了,...明年此時見,...不,...六個月見,...不...明天見..." 辛苦捱了好多年, 重覆回憶兩人的酬唱事件, 誤會這是最好的結局,等到第九年,靈光打中出現原班人馬的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一樣對話,電影角色也像現實生活一樣,兩人最好的時光已經過了,眼角的風霜可以藉化粧術,他們彷彿不願, 曾經的激昂的眼神低斂且小心翼翼, 是成熟世故也是知性拘謹,更是欷噓歲月多傷, 兩人懷憂喪志起來, 掛懷者眾,其憂慮也深. 出了書的家庭男子和以前的女子,九年後奇蹟重逢又何如? 幸好片子停留在女主角為他跳舞,否則真怕應了網路取笑的"不過是一部前男友想騙前女友的電影"
如果沒有經歷<<黎明>>與<<破曉>>的洗禮,Julie Delpy的<<巴黎二日情>>是一部很好的戀人絮語,像很多描述神仙美眷被生活磨難,逗得大家同情落魄而笑逐顏開. 但是離開了黎明與破曉, 揮別長達九年的牽掛和失落,女主角借屍還魂後, 就應該巴黎二日情的瑪麗安Marion.有了新男友,新戀情,兩年後開始比較不那麼生份的言談, 親暱地轉向生活的柴米油鹽,親友寒喧往來交際, 然後小題大作,大呼小叫,女人會過度的保護不年輕的靈魂, 因為陪不到也陪不起了, 也不願作小伏低, 反正任性是年輕的特權,長了就是白癡, Julie Delpy變得很人性, 兩道明顯的笑紋一路從鼻翼放肆地低掠過兩邊嘴角, 似乎沒上什麼粧, 使得她的笑益發冷峭機警, 洞悉家人的相處技倆, 友朋不軌的好意, 一次次的言談虛虛實實.有所退有所不退,以進為退,以退為進,越長越瞻前顧後, 憂慮越多,面子就更重要了, 只好借一次次戲謔的笑話填實生活的意外/ 頗令人膽寒,Julie Deply智性到如此地步, 入世的憤青Celion回家換了一張面膜後正是Marion. 一次次的憂慮,女主角考量更深, 可是這次可以旗鼓相當的人不見了, 也沒人跟女主角一起成長, 留下了一個空位. 但這空位須貨真價實的二十年敘述時間.
歲月多憂.憂能傷人亦能助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