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人一首歌:花蓮港竹枝詞

 

花蓮港竹枝詞十首選三

 

繁華祗在黑金通1,商店成排貨不豐。一入後山無外客,塗黏或說耐安窮。(其六)

公園勝景認花崗2,綠樹陰濃敞四方。絕好風光堪入畫,菁華橋3下水湯湯4。(其九)

蜿蜒鐵道七分車5,跨水爬坡百里餘。貨物無多人合6載,沿途猶少見村廬。(其十)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原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0月8日)、《詩報》(1937年8月1日),經大幅增刪修改,收入許柱珠《許柱珠拾穗集》手抄本。後由陳香據《許柱珠拾穗集》選入《臺灣竹枝詞選》。此處所收為陳香本。作者企圖從種族、開發、經濟型態、都市規劃等各個面向,勾勒花蓮港街的城市面貌。所選三首詩,第一首談商業,第二首談公園,第三首談鐵路交通及沿線發展。從這三首詩中,可以看見花蓮港街雖已開發,但只有黑金通(今中山路)較為熱鬧,居民普遍而言安於貧窮,物質欲望不強。花蓮港街雖非大城市,但也有自己的公園造景。公園為都市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見日治後花蓮港街確實朝現代化城市的方向發展。然而發展畢竟有限,還有很多比不上西部的地方。如鐵路建設仍不發達,乘客只能搭乘載貨用的七分車;此外鐵路沿線的開發也很有限,很少人家居住。

 

【作者】

  許柱珠(1882-?),字席珍,臺北州基隆郡雙溪庄(今臺北縣雙溪鄉)人。日治時期曾任雙溪庄協議員。1917年,與周景文、連文滔、蔡清揚、周士衡等創「雙溪吟會」,翌年改名「貂山吟社」,許氏出任社長,為該社之靈魂人物。1932年徙居花蓮鳳林,1934年徙居花蓮市郊,戰後返雙溪定居。

 

【注釋】

1.   黑金通:日治時代花蓮港廳的路名。即今日花蓮市中山路。

2.   花崗:花崗山,地名。在今花蓮市。

3.   菁華橋:花蓮的一座吊橋。在美崙溪上。

4.   湯湯:湯,音ㄕㄤ。湯湯,流水聲。或指水流盛大貌。

5.   七分車:火車的一種。因其鐵軌軌距只有國際正常軌距的十分之七,故名。由於臺鐵環島鐵路數為八分車,因此七分車亦被稱為小火車。

6.   合:應該。

 

【延伸閱讀】

1.   許柱珠〈花蓮港竹枝詞〉十首之三,《臺灣竹枝詞選集》。

2.   許柱珠〈花蓮港竹枝詞〉十首之四,《臺灣竹枝詞選集》。

3.   許柱珠〈花蓮港竹枝詞〉十首之五,《臺灣竹枝詞選集》。

 

正文:

    每年暑假,東臺灣舉辦的太平洋夏戀嘉年華演唱會挈領無數少年男女前仆後繼前往花蓮。那塊面積不廣、地理位置特別,觀光電動巴士與縣內巴士總站的必經之地,儼然成為花蓮地標之一。這塊小小不逾兩公頃的地方,在大海之濱、山谷之坳,名字卻非常「多元」,縣府稱為六期重劃區,外地人按圖認知是彩虹夜市,五六十歲花蓮人口中的舊火車站,最後則是八十歲耆宿回憶中的「花蓮港街」。各種不同的名目遞嬗時代花蓮市中心的各代風貌。

  有印象以來,這塊地出現在大家的青春回憶,太平洋演唱會是少年朝聖之路,那麼每個人一首歌,一人一時代,唱歌吟詠往往留下寶貴的生活記錄,流行歌曲傳唱,古典《竹枝詞》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形制用途類似現代的流行歌曲,詞人詩家不用典故,貼近庶民生活,填詞入調而有竹枝詞,四百年前則有郁永河的《臺灣竹枝詞》為代表,簡白陳述,七言絕句一闕,那麼許柱珠的《花蓮港竹枝詞》應該是最早的「花蓮在地歌謠集」,並且恰好描寫舊日花蓮港街,正是今日夏戀嘉年華所在地,既符合華文所說的「國風采詠」,也是「時代記憶」的演唱會主題曲。

 

  • 花蓮港街v.s.花蓮市

      眾所周知後山是花蓮(古稱洄瀾)的代碼,後字有落伍印象,而後山更有深不可測之意。推源溯本,漢人抵達東部開發的確較臺灣西部、中部、南部甚晚,按官方記載十九世紀中期漢人抵達十六股開墾,清兵入後山撫番,一時和原住民交戰,達固湖灣事件之後花蓮的第一次漢人移民結束;第二次則始於日清乙未年,日本計劃囤墾建立新社群,遂爆發原住民反抗的太魯閣事件。山巒重重,一時技術載運無法匹敵,海運於是大顯其道。海運全賴太平洋風浪穩,冬日東北季風強勁,飄飄渺渺,唯有夏日無颱貨船相形平穩靠岸卸貨。花蓮港街起初於昭和十五年(一九四年)升格為花蓮港市,腹地從太平洋旁的黑金通(中山路)、一路擴展到筑紫通(中正路)、昭日通(軒轅路)、出船通(五權街)、春日通(復興街)顧名思義,皆應海運而生成的東部小型都會雛樣。

  一九三五年許完稿的《竹枝詞》,「繁華在黑金通」,我們攤開昭和九年(西元1924)發行的花蓮港街地圖,粗估店面不逾六百家,其中包括公家機關、職人宿舍、各級學校、寺廟、橋樑……,以都市規模而言,的確稱不上壯觀。

 

   

竹枝詞01.jpg

昭和九年(1934年)小松豐繪製花蓮港街圖。

 

竹枝詞03.jpg

局部放大圖。花崗山公園即詩第二首中同名公園。

竹枝詞02.jpg

今日六期重劃區。即詩作的地標黑金通。

  • 花蓮港街大火

 

  既然《竹枝詞》被付予時代記憶的功能,他於一九三五發表、一九三七年重改,許作不僅字面可解的商賈買賣,為何談到「耐安窮」?我們推敲言外之音,並參照稍晚同時代人陳堅志的<聞鄰嫗談二十年前花蓮>(劇憐繼火災,忽又歸焦土),原來幾次花蓮港街幾次三番遭遇祝融,宿往木造房屋建材易燃,一朝失火蔓延難遏。那些年登記有案的大火:

 1. 1905年新港街大火,焚燬房屋六十五棟;

2. 191810 月花蓮港街大火,焚燒全燬房屋四百餘棟;

3. 1923年花蓮港街大火,燬屋一百六十棟。

   花蓮港街本來就苦於商店成排貨不豐,再加上三次大火,尤其是大正年間(1918年)的火災,火勢蔓延四百餘棟,幾乎全市中心付之一炬了,全臺三大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以及《臺南新報》同時替災後重建募款,無怪這麼窮!

  彷彿要認證這座東部小城的辛苦卓絕,歷史是如此的相似,或者天災不可逆,火災還復來,居民一次次咬牙迎戰生命的烙痕,一九九四年現代詩人陳黎的<一九三九花蓮港街>記載另一場大火,離許的竹枝詞不過兩年:

黑金通是這個發育中的小城明顯的骨盆
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這個名叫花蓮港街的
小城即將由街升為市,但他們的老師沒有
告訴他們新年後的一場大火將燒毀他們
經常去看電影和話劇的筑紫館劇場
沒有告訴他們,這色彩鮮明的三條大街
有一天會隨著他們的離去被整形為
鐵三角的中華路,中正路,中山路
(中略)

我站立的位置在時間大街的彎處

如鏡的海面在颱風來時
轉大浪,轉怒濤,又轉為如鏡的海面
地震帶來海嘯的謠傳,帶來多愁善感的
酒客與詩人:江山樓在稻住通,君の家
在福住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IMnKRlguE  

 由純正「在地人」陳黎、施麗雲、林宜澐朗誦的<花蓮一九三九>

  • 野望與展望

  除了世居東部縱谷的各族原住民,其他的漢人多半屬於全臺「第二次移民」。意即遷徙時序先前山,再移住花蓮安身立命。許柱珠與其他譜寫花蓮的詩人多屬於這種身份,一如駱榮基先生。儘管口中認為花蓮港不夠熱鬧(有云:沿途猶少見村廬)簡單的小城恰好最宜建設,許柱珠選擇市中心的土丘花崗山、菁華橋、鐵道七分車,都是新興的景點。尤其花崗山上曾有一支高中原住民棒球隊早晚練習,一九二五年以能高棒球隊之名打進日本甲子園賽,是台灣棒球史上第一批全是台灣原住民遠赴日本的棒球隊伍,時間早於嘉農(電影kano原型),曾創下五勝一敗的殊絕佳績。或許人們因為國民黨縣黨部而知曉花崗山地標,這座小土丘經日治機關規畫,成為縣民休憩、賞景勝地,夏季阿美族豐年季聯合歌舞(王禎和帶張愛玲曾以尋常觀光客身份出席參加,1960詩人望著著出海口邊的土丘、橋樑靜默悠光,花蓮港驛正開始籌畫,小小的七分板車通過,呼應「耐安窮」,期望迎接美好的未來吧!

  有趣的事,《竹枝詞》的調性注重輕快樸實。許柱珠移居花蓮未久,疑問「耐安窮」,直嘆「怎會這麼貧苦」,照音直譯可能是客語聽寫,若為臺語發音,應作「耐按散」,可以寫成文字,跟今時大家喜好選用同音字寫出外國歌曲發音的「空耳歌」並無不同。七十年前他寫花蓮港竹枝詞時,必然始料未及,花蓮港街變成六期重劃區演唱會場所(連續八年),詩文超越時代,不僅是在地歌謠集,還是空耳歌先鋒,完全呼應古典《竹枝詞》的古典傳統(內建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祥天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