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i 教派冥想
Jodhaa (Aish飾) 與Akbar (Hrithik Roshan飾) 合巹 宴
Jodhaa & Akbar
眼前不見塵沙起 將軍俏影紅燈裡
叱吒常聞口舌香 霜矛雪劍嬌難舉
丁香結子芙蓉縧 不繫明珠繫寶刀
戰罷夜闌心力怯 脂痕粉漬汙鮫綃
節選 清代 <姽嫿詞>
說是遲倒的螢幕情侶檔嗎? 抑或觀眾後知後覺呢 ? 這兩位耕耘影圈有年的寶萊塢巨星不曾合作,其間零星消息, 由於換角風波, 經紀合約煙霧彈, 流言年齡差距 (unfair, right?) , 直至Dhoom II 化身雅賊攜手江湖, 匹配的湖綠與水藍的明眸, 難以計數的魅力, Dhoom II奪走前集主角風采, 螢幕情侶的形象延續於古代傳說Jodhaa & Akbar, 與其談論古裝影片市場, 毋寧說是 考驗兩人螢幕情侶的化學火花. 尤其兩人各有家室, 分別樂道畫眉, 舉案之福, 那麼虛張之曖昧自不可能,也不容許被編派張揚(為戲假宣傳).
既然Akbar 和 Johdaa不是天外一筆, 電影還是得顧及歷史背景. Akbar 經後嗣不斷鞏固將其"大帝"神格化. 大帝不僅讚其逐鹿武功,另外是其文治.Akbar十三歲沖齡踐祚,終其半生於戎馬之間, 其父驟逝, 未成的帝國版圖迫其失學, 他治理天下一如掃蕩出色, 優寵文人編纂典籍, 字面所能定義的能人與志士集其一身, 特別為君主, 先天地位優勢, 至後天不輟, Akbar 稍微補齊次大陸上雜誌史繹. 可難免波瀾壯闊碎裂為一灘灘無力浪花. 他後半生苦蹙繼承人, 所存三子不是酗酒色迷, 就是權謀竄位. 村俗些: "老父七旺八旺,兒子找鼓吹手開喪送終" . 前後人生的戲劇落差, 近似暮年悲歌 , 寶萊塢60年代彩色片 << 偉大的蒙兀兒帝國 >> 序曲即加重父子/政治,兩代小生 ( Prithviraj Kapoor 和 Dilip Kumar/說實話, Kareena Kapoor, Ranbir Kapoor 不及 曾祖父的 風采零頭) 新舊抗衡, 筆鋒再轉至愛情/政治, 江山美人打造興地電影享名最久的古裝片, 耳熟能詳四十多年, 重新上色發行時, 當紅寶萊塢影星非得共赴盛會不可, 有的忝然致意, 有的滔滔恭維, 會場實況一波波的聲浪, 彷彿各自認定身份傳承, 這一批後浪喧聲極浦, 顯得莫名其妙, 映襯其國影史之地位. 電影主角絕非Akbar the Great, 是他的兒子Jahangir. 寶萊塢電影風靡半個印度, 凡稱及蒙兀兒帝國情史, 其子Jahangir, 孫 Shah Janhar , 或終於末代皇孫的辭廟淒切, 居然不見Akbar the Great主線, 或多或少顧及 愛情 更受人青睞. Jahangir 柳枝羊車的後宮 Zenana, 中年獨寵 Mehrunisa (上封號Nur Jahan), 況且 Shah Jahar 不止臨幸 Mumtaz Hahal, 父子風流卻又僅鐘情一人, 同一宗親女(姑姪), 電影文化自不免刪減其他韻事.
Jodhaa Akbar 延續這套傳統, 一舉概括政治/愛情, 再增一線 政治/宗教, 後者鞏固蒙兀兒帝國方略. 官方文件肯定 Akbar the Great 自創印回融合之新宗教, 以外來侵入者而搖身為冕旒統治者, 各邦大君因利益衝突時, 他援手連橫, 從西北隘口白夏瓦進入印度, 第三代蒙兀兒國主將其國土綿延至沼澤瘴癘的孟加拉. 相比後嗣壓制印教, Akbar the Great 高壓懷柔, 紅堡建築隱而不宣的Genesh大椽. 2008年新帝國情史 由 Amitabh Bachchan蒼勁嗓音一下拍 , Jodhaa Akbar的宮廷細密畫徐徐舒卷軸 : "這只是諸多版本之一", 無須深究真有其人抑其事, " 檔案之虛構 " ( Fiction in the Archies - Pardon Tale and Their Telllers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1987)往往存在於各種形式之間,Natalie Zemon Davis曾根據中世紀法國赦罪檔案分析"真實"---- 儘管照實筆錄事件始末, 刀筆吏屢受巧於辭令者左右. 由於受制於"公正", 如實聽寫成了必要之反向制約, 被指控者不捏照, 卻仍可在憑據之上層層堆砌形容詞, 生動的偽中立的情緒用語主控敘述句所向批靡, 檔案逐漸從真實走向虛構, 甚於小說者流, 小說和虛構(Fiction/Fictive)之間難以切割. Amitabh Bachchan擔任刀筆吏, 或者他的口述者角色就是虛構的創作人, 冗長的戰爭僅十分鐘,他揭露小說以及架構之過程, 觀眾像閱讀檔案的判決法官, 三小時電影文本說服與否, 端視 片中主角彼此存在的信仰問題, 大君與帝王切磋權謀, 以及兩人滋生的情愫, 檔案盡情鋪陳形容詞,主述句, 美術指導搬師實景, 為Aishwarya Rai Bachchan -- Hrithik Roshan上了古色, 舉手投足有寶萊塢古裝片必備水準, 人物和景觀套色相融彷若歷朝細密畫師一筆筆的師承. 雖然 這只是 "眾多版本之一" , 但細密畫師閉上眼都能順手流暢畫出的構圖(miniature), 可說這部電影向偉大蒙兀兒帝國致敬. 曾經有幾部蒙兀兒古裝愛情電影 (e.g. Taj Mahal-An Eternal Love, 2005; 另一位Rai小姐的 Taj Mahal, 1963 ) 全栽在開場序言未幾 , 韻事和正史牽絆不清. 反而不如 Jodhaa Akbar直言無諱, 阿克巴十三歲後就跳到成年, 然後大筆提及正史鮮聞的Jodhaa Bai, 不驚縛手縛腳.
兩人天成的瀟洒俊俏幾乎佔滿了整個螢幕.Aishwarya Rai Bachchan 自 Devdas 之後的代表作 堪推獨一, 難以想像六年旋及而過, Parvati依然像雪山女神一樣, 人間的紛擾滴溜滴溜轉於眼眸, 又滴溜滴溜的拋開了, 忽爾是琥珀堡中的武家公主劍眉星目刀劍舞, 一時綰綴宮廷盈盈笑, 女主角扮相之佳若謙稱全印第二, 沒人敢說第一. 為了"家" "國", Jodhaa 和 Akbar締結政治婚姻, Hrithik Roshan飾演Akbar, 全身帝王心術, 先求蒙兀兒利益再論個人幸福, 利用各邦衝突,招安不成再打, Jaiput族的貌美公主是意外之穫. 電影藉宗教歧異,從妥協--相戀--誤會--知心一路揮灑, 兩位主角不辜負眾望眉目有情, Jodhaa Bai膜拜黑天柔柔的歌聲一縷縷勾引帝王尋聲而來, Jodhaa Bai虔誠禮拜不察, Akbar眼見神龕, 半是驚奇半是呵責, 他允許她不改信仰, 回教的紅堡敞門讓印度教登堂入室近似於寵愛. 兩位演員最擅常的眉目傳情技法, 一再透過中鏡頭放大, 只要一出現, 再怎麼可預期的畫面劇情, 眼神交會立刻 火習 燿滿室, 從此Aishwarya Rai Bachchan 最適合的螢幕搭檔不是 Abishek Bachchan,而是 Hrithik Roshan.
如果電影只描寫兒女情長, 兩位主角具說服力 , 例如Akbar誤會Jodhaa有染,暫且別妻還家, 冰釋誤會, Akbar 起駕琥珀堡迎妻, 一時得先過妻子刀腳兵刃, 一下得從人君身份降為人夫, 貧嘴滑舌討饒, 做小也會做閒也不差, Jodhaa嬌容嗔怨, 這時口述者的虛構能力憑藉普遍家務事頗能引逗觀眾, 可是文本離開了兩人, 敘述正史片段不夠波瀾, 像是畫片張張. 畢竟兩人於正史上交集不多, 她僅是他宮人, 又疑為Jahangir生母,或 Jahangir後宮, 兩端線頭便隨便往中一繫, 故意加上棉團勾纏. 除卻Akbar與Jodhaa交心, 含情脈脈外, 獨個Akbar好,獨個Jodhaa Bai亦佳, 兩人可以各自拍MTV, 尤其Jodhaa角色來自Jaiput, 世代尚武為主, 可說是不繫明珠繫寶刀之流, 緊身白衣揮舞刀鋒, 一身俏麗兼寒光逼人,這麼個"有故事的角色", 足以為傳奇, 突然沒了下文, 怪可惜的. 最奇怪的是, 嫁粧內放了一封未寄的絕命情書, 要結識不深的新婚夫婿豁達大度 ? 為了衝突而衝突, 就算Jodhaa Bai在夜闌人靜流了多少淚, 哭濕多少錦帕, 望斷琥珀堡長城,心力之怯實在教人難以同情.
傳奇多半是在事實之上添色, Jodhaa 和 Akbar 一片美得像宮廷畫, 導演 刻意安插幾張畫片, 但要作為Jodhaa Akbar 開啟下一世君主Jahangir的時代, 作為兩人愛情見證, 不是蘇菲教派 Sufi 跳旋轉舞賜福就夠了. Jodhaa Akbar依舊有未說之處, 傳奇依舊意猶未竟.